![]() |
1
近日,我在微博上,刷到了一條星巴克打架合集。
沒錯!是合集!
在不同城市的星巴克里,有很多人在打架……
為什么打架?因為一個杯子。
就是這么可愛的一個玻璃杯,它是星巴克最近發(fā)售的 “粉色貓爪雙層杯”。打架的原因是每個門店只有少量貨源。
也許有人會問,“為了個杯子,至于嗎?”
然而,買家的瘋狂程度令人瞠目結(jié)舌。
為了能夠買到這個杯子,很多人提前一晚上在門店外排隊。
因為人數(shù)太多,門店不得不提早開門。
然而門開的一瞬間,星巴克瞬間變成大家拼手速的戰(zhàn)場。
買家們深諳“誰拿到就是誰的”這一規(guī)則,于是在多個門店同時發(fā)生了多起惡性事件:
兩個“百米沖刺”的女孩撞翻了整個貨架;
一對男女不顧形象地搶奪玻璃杯;
更有甚者,為了爭搶杯子大打出手;一度驚動警方。
搶奪杯子的人里,兩個“百米沖刺”的女孩需要承擔責任,賠償?shù)昙覔p失;爭奪杯子的男女也可能引發(fā)一樁“慘劇”;視頻中大打出手的男生們,雙雙被帶往警察局接受問詢,他們也許會面臨被拘留的處罰。
一眾哄搶杯子的人里,無人得利。當規(guī)則意識被人踩在腳底,我們最終只能落得兩敗俱傷。
因為哄搶成風,“貓爪杯”身價自然水漲船高。
原價199的杯子已經(jīng)被炒到1000元以上,翻了將近10倍。
然而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。
買到杯子的人,“急不可耐”的到處炫耀;
沒買到的人,哭天喊地的回來找渠道。
喜歡可愛的東西無可厚非,花幾百塊錢買一個自己喜歡的杯子更無傷大雅。
然而,許多人買的真的只是一個杯子嗎?
或許未必。
在我看來,很多人買的不是杯子,而是“上等人”的優(yōu)越感。
當一個玻璃杯成為區(qū)分我們身份的標志,意味著我們的社會已經(jīng)倒退回幾百年前的封建時代。而現(xiàn)實中真正有實力的人,也從來不需要用一個杯子來證明自己。
鬧劇一般的“貓爪杯”事件里,有人指責商家饑餓營銷,
“既然太少,你就等貨到了再拿出來賣啊!”
“僧多粥少,難怪大家要去搶!”
“排了一整晚的隊,誰搶不到都不甘心啊!”
在當今的社會,一個杯子竟然能引發(fā)出如此巨大的社會混亂,令人匪夷所思。
當那些人毫無顧忌的大打出手,你推我攘時,中國傳承了千年的禮儀文化在當今社會消失殆盡。
也許,幼兒園的小朋友看到這一幕也會嘲笑大人們的“不懂事”吧。
2
“貓爪杯”事件只是冰山一角,社會上“不懂事”的大人比比皆是。
曾經(jīng)微博上有一個很火的話題叫“公眾場合最難以忍受的是什么”?
在網(wǎng)友的評論中,我們可以看到:
在密閉空間里脫鞋,還要把腳抬的高高的人;
在公眾場合,大聲外放刷抖音的人;
地鐵上逆人流搶上車,強行占座的人;
電影院大聲喧嘩,大聲接電話的人;
曾經(jīng)上海地鐵上的“鳳爪女”一度刷爆朋友圈。
上海地鐵中,一位穿著時髦的女子在公眾車廂內(nèi)吃泡椒鳳爪,一邊吃一邊把骨頭扔的到處都是。
當身邊的人實在看不下去出言勸阻時,女子當場否認,“你哪只眼睛看到是我扔的”?隨后在地鐵內(nèi)臟話連篇。
除了地鐵、電影院等地方的各種不文明行為,大家最喜愛的便是各種公眾場合的不勞而獲,所以……
過年期間清遠某個景區(qū)內(nèi),2名女性游客直接將景區(qū)內(nèi)的模型豬抱走,遇到工作人員勸說后,仍然執(zhí)意帶走模型,無奈之下的工作人員,只得追了3000多米才將模型豬追回。
江西上饒,一場“萬人品柚”活動正在舉辦。
本應該是作為展示品的柚子,被當?shù)鼐用裨押鍝尅?/p>
主持人在臺上徒勞地勸這些人停下:
“朋友們我們展現(xiàn)下廣豐人民的素質(zhì)好不好?”
“請大家住手好嗎?”
然而覺得自己占了很大便宜的“大媽”們太過“矯健”,安保人員攔都攔不住。
如果“柚子”事件還能用拿形容,那么下面事件中的人便是趁火打劫,明目張膽的搶了。
一輛滿載橘子的車在高速路上翻了,起初,過路的好心人幫他看車,還買來紙筆幫他寫廣告牌。
但沒過多久,就有越來越多人直接上手搶,不給一分錢。
司機和另一名同伴大聲制止,但是沒人理會。
最終,四五十個人一起參與這場“趁火打劫”。
連家長們帶的孩子也加入瘋搶隊伍。
被偷搶的橘子至少1噸多,最終這場車禍,讓司機損失近10萬元。
無論是強行插隊的家長,抱走模型豬的游客,還是爭搶柚子和橘子的大人。他們之所以這樣做,因為他們心中根本沒有基本的公德心。
3
“不懂事”的大人們,也讓景區(qū)屢屢跟著遭殃。
廣西南寧市石門森林公園2000多株櫻花綻放,一些游客為追求拍照效果,用力拉扯櫻花枝干,或者直接把花折下來。
甚至有人為了拍出滿樹花的背景,爬到樹上拍照。
幾乎所有景區(qū)內(nèi)都能看到類似標志牌:
嚴禁刻畫、請勿亂扔垃圾……
然而對于那些“不懂事”的大人來說,再多無勸告也是徒勞。
八達嶺長城上刻痕無數(shù),丹霞地貌也難逃厄運。
陜西靖邊地區(qū)的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區(qū),被游客頻繁踩踏的巖石已經(jīng)沙化明顯,有些已經(jīng)變成一片沙礫,還有很多巖石上留下了無數(shù)刻痕。
丹霞地貌是不可再生資源。這些帶有刻痕的巖石已經(jīng)無法恢復原貌。
還有許多人把四處留字的習慣帶到了國外。
2013年,埃及有3500年歷史的盧克索神廟上,被中國游客刻下了“丁某某到此一游”幾個漢字。
就連巴厘島這樣浪漫之嶼,它的海底照樣被中國游客“攻陷”。
類似的旅游丑聞屢屢被外媒披露,然而有人始終充耳不聞。
甚至國外許多景區(qū)都專門標上中文警示語。
也許那些不文明他們只是我們身邊的一小部分人,但最終是國內(nèi)游客全體背鍋。
最近,中國的一道“禁令”,讓美聯(lián)社、衛(wèi)報、每日郵報爭相報道。
外網(wǎng)轟動一時,國內(nèi)卻沉默無聲。
珠穆朗瑪峰封山清理,每年只允許300人于春季攀登。
在很多人心中,珠峰是此生必去的朝圣之地,純粹而神圣。
然而隨著“珠峰熱”的不斷發(fā)展,游客增多,珠峰早已變得滿目瘡痍,淪為海拔最高的“垃圾場”。
僅2018年一年,在大本營5200米以上的高度就產(chǎn)生了8.4噸垃圾。
珠峰脆弱的生態(tài)無法分解垃圾,這些數(shù)不清的垃圾就只能由當?shù)鼐用褚豢鹂鸬陌嵯聛怼?/p>
就像知乎網(wǎng)友說的,“你就算登頂一萬次,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平庸。保護雪山的人,你們的每一個腳印,都指向偉大與光榮”。
“不懂事”,其實就意味著內(nèi)心毫無規(guī)則意識。
刻字,搖樹,脫鞋,亂丟垃圾等等,說到底,是沒有“教養(yǎng)”。
公眾場合的自私,最能暴露一個人的教養(yǎng)。
為了一己之私,將規(guī)則與道德踩在腳下的人,最終只能自食惡果。
重慶公交車事件中,一名女乘客因為坐過站與司機發(fā)生糾紛,最終導致同車十三人喪命。
血淋林的教訓就在昨天,今日的我們卻轉(zhuǎn)身就忘。
沒有人是一座孤島,每個人都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我們應該懂得,學會在規(guī)則面前低頭,才是最基本的公共道德。
漠視規(guī)則的人們,你們沒有教養(yǎng)的樣子,真難看。